2022年7月,侯昕力作为应届毕业生加入北京城建集团国际事业部。同年9月,他赴“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巴基斯坦瓜达尔新国际机场项目担任市政技术员。作为职场新人,他以“建设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扎根海外一线,在当地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及外线工程的施工测量、技术管理及施工现场管理等工作中锤炼本领。
初到瓜达尔项目时,50℃高温、沙尘暴频发的恶劣环境让侯昕力倍感压力。
“作为当时团队唯一的应届毕业生,我深知必须付出更多努力。”侯昕力白天跟随导师进行全站仪操作学习,并主动承担整个航站区所有市政管线及道路的基线复测工作,日均步行15公里反复校核数据。下班的时间,他整理测点图及测量数据,通过视频课程学习国际工程规范标准,3个月累计完成12本工作笔记。在导师指导下,他逐步掌握了湿陷性软土地基路基处理、高盐碱地区管网防腐等关键技术要点。
面对语言障碍和技术标准差异,侯昕力动手制作中英乌尔都语对照的施工术语手册,利用休息时间向巴方技术员请教当地施工经验。他全程参与《市政道路面层施工方案》编制,通过BIM建模软件制作可视化交底动画。在导师的带领下,他完成57份技术交底记录,协助优化排水管道安装工序,使施工效率提升15%。
侯昕力坦言,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机场配套道路施工期间,为确保测量精度,工作期间侯昕力在烈日下连续6小时守护全站仪,实时监测路基沉降数据。在发现管线标高偏差后,他连夜配合团队完成修正方案。在参与200余次现场巡检的过程中,他累计记录施工问题143项,所参与的大体量混凝土道面工程顺利通过阶段性验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侯昕力特别注重属地化技术人才培养。针对巴方测量工技能薄弱的问题,他制定“理论讲解+手把手实操”培训计划,利用每天班前会开展30分钟测量仪器操作培训,将全站仪对中整平流程分解为6个步骤反复演示。他制作中英乌尔都语三语的《水准测量速查卡》,累计培养12名能独立完成道路中线放样的测量技术工人,其中3人已成长为当地中资企业的测量班组长。
为帮助巴方员工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侯昕力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工地汉语课堂”。课堂围绕“水平仪”“高程控制点”等20个高频施工术语编写情景对话,通过角色扮演形式,帮助学员掌握实用语言技能。项目结束时,所有参训工人均能进行基础技术交流,6人凭借双语优势进入中资企业驻巴项目工作。
在生活帮扶方面,侯昕力积极响应项目部发起的“城建暖心行动”,为家庭遭遇洪灾的巴方员工筹集捐赠物资,协调项目医务室为其患病子女提供药品。点滴关怀让巴方同事真切感受到“中巴友谊比山高、比海深”。
如今,侯昕力参与建设的瓜达尔新国际机场已实现全面通航。2035年,这项中巴经济走廊旗舰工程的旅客吞吐量将达到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成为连接中东、非洲与东亚的空中枢纽。
“回首在瓜达尔的700多个日夜,从测量仪器都握不稳的职场新人,到成长为能独立完成技术交底的市政技术员,这份蜕变源于组织的培养、团队的帮助,更源于作为一份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侯昕力说,自己只是千千万万海外建设者中的普通一员,未来他将继续扎根建设一线,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青年既能仰望星空胸怀家国,更能脚踏实地建功丝路!
来源:劳动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