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一带一路”倡议、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7月23日、24日,司法部组织的“‘一带一路’法治同行”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采访活动在上海举办,先后来到徐汇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G60科创走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
此次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全方位展现上海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探索实践,为“一带一路”法治建设注入新动能。
首创“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
为解决涉外法律服务匹配不够精准、供需有盲区、响应迟滞等问题,徐汇区依托《法律服务机构国际(跨区域)互认协作及建立伙伴关系徐汇协议》(即“MTCC徐汇协议”),启动涉外法律服务“全球一小时响应计划”。
宋宁华 摄
有关负责人介绍,用户通过“掌上公服”小程序AI助手可即刻解析关键信息,30秒生成智能表单。系统依托国内外120余个服务网点,结合时区、目的地、专业领域三重维度,数秒内可锁定最优服务团队,用户可在1小时内完成律师对接。后台端则通过分析全球用户需求,实时生成“地域法律风险热力图”,助力及时预判国际商机与风险。
“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一大特色就是覆盖无界,建立“6+2”时区覆盖机制。“6”指以悉尼、新加坡、巴黎、利马、纽约、拉各斯六大区域协调中心覆盖法律服务六大核心时区,“2”指2个以上不同时区团队重叠在线,确保人工客服全天候保障。涵盖11类服务场景。服务内容涵盖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救济、涉外家事等11大类服务场景的50项专业服务,为中国企业出海快速应对海外诉讼与合规审查、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完成外商投资安全审核等各类需求全程护航。
为了给这套系统建立人才保障,徐汇区成立了“人工智能涉外法治研究实训中心”,形成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全链条人才培育实践体系,目前培训班已覆盖120余名学员。整合200余家“MTCC徐汇协议”成员单位及合作律所的百余名涉外业务骨干,组建专家顾问团、公益法律服务团。遴选通晓小语种的涉外律师,提供跨语种专业支持,已覆盖西班牙语、德语等10个小语种。
作为全市首个跨境法律服务AI智能体,“全球1小时响应计划”依托“MTCC徐汇协议”的全球化协作网络,开创了跨境法治协作新局面。该计划以AI技术赋能,通过“掌上公服”小程序实现30秒生成智能表单、1小时对接专业律师的高效响应。据了解,该服务网络已横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确保“6+2”时区覆盖,提供24小时无间断法律服务。同时,该计划细分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救济、涉外婚姻等11大类服务场景和50项专业服务,为企业及个人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护航。
张瑾源 摄
沉浸式感受法律服务“上海样本”
采访团一行还来到白玉兰广场观景台,俯瞰北外滩全貌,直观感受这片法律服务高地的区位优势与发展活力。随后,走进广东华商(上海)律师事务所,该律所执行主任吴波详细介绍了律所服务“一带一路”企业、参与涉外法治建设的实践案例,展现律所作为法律服务的前沿专业力量。
在座谈环节,虹口区司法局局长王琳分享了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的港建设成果。从聚焦“一带一路”法治需求,搭建跨境争议解决、合规管理等服务平台,到联动律所、仲裁机构、调解组织形成协同网络,法律服务港已成为上海涉外法治建设的“示范窗口”,累计为超百家“走出去”企业化解法律风险,助力跨境投资、贸易项目高效落地。
上海仲裁委员会党委副书记范铭超、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专职副会长熊晨曜,则围绕临时仲裁案件推进展开交流。据介绍,针对“一带一路”商事纠纷特点,上海探索临时仲裁机制创新,简化程序、缩短周期,近两年累计处理跨境仲裁案件超50件,涉及投资、工程、贸易等领域,为企业提供灵活、高效的争议解决渠道。
虹口区司法局副局长周浩则聚焦跨境破产重组实务,详细介绍了北外滩在跨境破产协作、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等方面的探索。通过建立跨境破产信息共享平台、联动国内外破产管理人,已成功协助3家“一带一路”关联企业完成跨境重组,挽救企业价值超10亿元,为跨境主体破产程序衔接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上海光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梓源,从企业服务者视角出发,分享“走出去”联盟单位的实践经验。律所通过组建“一带一路”专项服务团队,为企业定制合规体检、海外投资架构设计、东道国法律风险应对方案,累计服务东南亚、中东等地区项目20余个,帮助企业避免潜在法律损失超3亿元,真正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硬支撑”。
卓富德咨询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周嫣,以及上海市虹口北外滩多元商事调解中心理事长郭文利,分别从商事调解机构、行业组织角度,阐释调解在涉外法治中的独特价值。数据显示,北外滩多元商事调解中心年均处理跨境纠纷超80件,调解成功率超60%,通过“柔性解纷”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为“一带一路”商事关系修复、合作延续提供“中国方案”。
此次主题采访活动,不仅展现了上海在“一带一路”法治建设中的创新实践,更传递出上海以法治赋能营商环境、护航开放发展的坚定决心。未来,上海将持续深化涉外法治服务生态建设,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韧性、更具活力的法治保障,让“法治同行”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鲜明底色。
来源:宋宁华 张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