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池河镇:数智赋能,蚕桑产业焕新彩

2025-08-01 09:54:45

本网讯 7月25日,“鎏金铜蚕·声动石泉”主题文旅活动在安康市石泉县启幕,参访团一行走进池河镇,所见所闻,处处洋溢着蚕桑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这个传统产业正展现出新的活力与潜力,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20250731171603888-34-8a70a.png

今年,池河镇大力推行数智养蚕新模式,成果显著。全镇72.5%的蚕农积极投身新模式养蚕,春季已顺利完成两批次养蚕收茧工作。在第一批次中,定种783张,成功收购鲜茧29.7吨,最高张产达到130斤,平均张产为108斤,最高张产收入4556元,平均张产收入3510元,最高单价36.6元/斤,正茧均价32.5元/斤;第二批次订种418.5张,收购鲜茧13.9吨,最高收购价格36元/斤,均价32.9元/斤。与传统模式相比,这两批次最高收购价格高出9.6元/斤,平均收购价格高出5.5元/斤,单张收入比传统均高594元,而且农户养蚕周期大幅缩短至12天,同比减少4天。目前,第三批次新模式700.5张已陆续上簇,第四批次新模式定种473.5张(传统模式97.5张),第四批次共计定种571张,较往年同期增长37.6% 。

在推进数智赋能蚕桑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池河镇积极探索,多管齐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产业发展生产组织体系方面,池河镇成绩斐然。按照“市场主导、群众主体、政府主推”原则,完善“支部+链主企业+集体经济+强村大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各方紧密相连,形成利益共同体。建成覆盖全镇的1个催青室、9个小蚕共育室、1个收烘中心、1个转型升级实验室,均由链主企业负责运营。针对9处小蚕共育室建立“一室四管”机制,同时建立“百人包千户”帮扶机制,确保每户蚕农都能得到贴心的生产帮扶。此外,引导链主企业通过技术服务、物资配套扶持建立原料供应基地,链主企业组建了25人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全程跟踪服务,还为试点户免费配发50元蚕药,并建设管护桑园220亩,投入“智慧蚕桑”大数据系统12套。在经开区池河园区建成智能化蚕茧交易中心,投产一条年产500吨智能蚕茧收烘生产线,为打造全市蚕桑丝绸专业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31171631216-49-df941.png

池河镇还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产业模式样板,培育了4种示范体系,实现专业化分工。明星赖真彩、力建谭小琴作为专业小蚕共育户,首批次收入都在6万元上下。明星村引进锦丝盛公司采用大蚕工厂化养殖模式,第一批次养殖小蚕165张、大蚕20张,单批次收入达11.3万元,预计全年养小蚕800-1000张、大蚕150张,有望培育年收入过百万的规模大户。五爱村刘为定修建专业蚕室240平方米,采用家庭专业经营模式,2个劳动力本批次养蚕5张,实现收入16000元,此模式可复制培育年养蚕30-50张、收入10-20万元的专业大户,吸引外出务工年轻人回乡养蚕,促进能人兴村。双营村盘活闲置村小,采用村集体养蚕模式,组织养蚕6.5张,带动6户专业提供桑叶,售茧收入17550元、净收入超7000元,带动农户单季销售桑叶收入800元。

在市场监管工作机制上,池河镇也毫不松懈。坚持“化蛹售茧、分类售茧”,建立蚕茧收购通联机制,严格管控蚕茧质量。提前告诫流动茧贩不得违规收购,广泛宣传法律法规,组织镇执法队、市场监管所、派出所成立联合执法检查组,共开展执法检查35次、劝导违规行为15起,打击处理3案,有效规范市场秩序。实行仪评收购,统一执行收购质量标准,杜绝人为压级压价,实现优茧优价。

为营造浓厚试点氛围,池河镇全镇聚力推进,将此项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充分调动群众养蚕积极性。镇工作专班积极宣传汇报工作动态,获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调研组、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任步学、全市二季度重点项目观摩、全市人大主任现场会以及全县一季度项目巡查现场观摩等,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等12名市领导相继调研,一致认为该模式可在全市推广,推进打造区域性国家6A生丝原料基地。同时,媒体也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二套《天下财经》、十七套《中国三农报道》栏目及陕西新闻联播、陕西日报、安康电视台、安康日报等相继报道试点工作动态。

池河镇通过数智赋能蚕桑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未来,池河镇将继续深化数智技术应用,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推动蚕桑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让这一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

(文/许兵 编辑/陈国伟)

责任编辑:安康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