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安全是每个人的期盼,然而,“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的乱象却悄然威胁着车主们的权益。2025年6月,武汉网约车司机李师傅经不住某“统筹”公司业务员“低价投保”的诱惑,花费4622元购入一份“商业保险”。可当意外事故发生后,他才惊觉这份“保单”竟是交通安全统筹服务,更糟糕的是,涉事公司早已不见踪影,理赔诉求石沉大海。无独有偶,河南的张师傅因购买伪造的“非法统筹合同”,事故后不得不独自承担10万元的巨额赔偿。
平安产险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计收到69起统筹相关投诉,这些遭遇纠纷的车主,均未投保正规商业车险。这些不法机构深谙误导之道:它们冒用正规保险公司名号混淆视听,以“保费五折”“不限车型”等噱头吸引眼球,可一旦交通事故发生,车主们只能陷入索赔无门的困境。
“交通安全统筹”与保险,究竟有何本质差异?
交通安全统筹起源于大型运输企业的内部互助机制,运输企业缴纳统筹费用于事故理赔,旨在通过行业共济分摊风险。与保险相比,二者存在三大核心区别:
-性质与主体:交通安全统筹属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内部互助制度,通常由运输企业或相关服务公司发起,靠向车主、运输公司集资形成保障资金;保险则是规范的商业行为,由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运营,通过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按合同约定赔付风险事故。
-监管与法律依据:当前,交通安全统筹缺乏专门监管机构与完备法规,纠纷处理多依据相关民事法律;保险行业则处于严格监管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保险公司从设立到理赔的全流程都有明确规范。
-合同性质与效力:机动车辆统筹单本质是普通商事合同,仅约束参统人与统筹公司,不具备对外效力;保险合同则是受法律严格保护的契约,明确规定双方权责,在许多场景下,保险人可直接对第三者进行赔付,突破合同相对性。
警惕!一些交通安全统筹暗藏风险
随着我国交强险制度完善与商业车险市场发展,车辆安全统筹本已逐渐式微。但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统筹名义,打着保险旗号,用低价、赠品等手段诱导车主上钩,对消费者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
风险一、法律保障缺失。这类统筹并非正规保险,合同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护,一旦发生重大事故,车主可能需自担巨额赔偿,甚至因无力赔付被列入失信名单。
风险二、赔付能力堪忧。一方面,统筹资金依赖参与者缴费,缺乏再保险与偿付能力监管机制,遭遇重大事故或集中理赔时,资金链极易断裂;另一方面,大量统筹公司实为“空壳”,注册资本低至100万元,参保人数为零,甚至已被列为失信企业。自2022年起,全国超2000家统筹公司中,近60%因资金链断裂或跑路,无法履行赔付承诺。
风险三、维权艰难漫长。消费者若想维权,只能通过民事诉讼,但诉讼周期长、举证复杂。即便胜诉,若统筹公司无资产可供执行,赔偿依然难以落实。部分判例显示,消费者需先垫付第三方损失,再向统筹公司追偿,维权成本与压力剧增。
风险四、欺诈手段频出。部分公司刻意模仿正规机构名称,如使用“xx出行”“xx联动”等字样,伪造保单样式;同时以低于正规车险4-6折的报价吸引消费者,再用返现、模糊条款等手段设下陷阱。不少车主因贪图低价投保,出险后却遭遇公司失联,最终血本无归。
多部门联合出击,重拳整治乱象
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乱象早已引发监管部门高度关注。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多次发布风险提示,明确统筹业务并非保险,此类以“××统筹”“××互助”“××联盟”为名与车主签订的安全统筹业务合同不是保险合同,相关权益无法依据保险法得到保障。在前期治理经验基础上,今年7月28日,交通运输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专项文件《关于规范交通安全统筹有关事项的通知》,规范交通安全统筹业务属性及监管要求,通过明确部门职责、强化跨部门协作,重点打击非交通运输企业非持牌机构,推动交通安全统筹业务治理走向系统化、长效化。
平安产险:筑牢防线,守护车主权益
作为保险行业从业者,平安产险积极响应监管要求,从多维度为车主保驾护航:
严守合规防线:针对从业人员,尤其是销售团队开展专项培训,深入解读“车辆统筹保险”的风险本质,主动配合监管打击非法机构,监测并举报违规行为,从源头防范风险。
升级理赔服务:借助科技力量简化流程,推出“一键报案”“智能定损”等服务,实现理赔全程透明化,让车主享受高效、便捷的保障,避免因“理赔难”陷入统筹骗局。
强化风险预警:通过线上线下多元渠道普及保险知识,揭露统筹套路。平安产险提醒车主可通过三步快速识别陷阱:
-查资质:登录金融监管部门官网(www.nfra.gov.cn),核查机构牌照;
-辨合同:正规保单会标注“保险条款备案号”,而统筹合同多以“服务协议”“互助单”形式出现;
-核渠道:认准保险公司官网、官方APP或线下网点投保,拒绝个人二维码收款等不明渠道。
(来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