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乳制品领域出现一个小众赛道:水牛奶。由于奶源少、口感浓厚、综合营养指标高等差异化特性,水牛奶在社交平台渐成网红产品。据《新京报》报道,20款随机挑选的同时标注“水牛”与“纯牛奶”的产品中,无一款以100%生水牛乳为原料,且普遍不标注水牛乳添加比例;部分水牛奶产品还玩起“文字游戏”,“水牛配方”竟是商标。
应当承认,水牛奶作为小众奶品类,其发展确实面临奶源稀缺、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等客观制约。企业通过混合奶源以控制成本、调整配比以适应加工需求,本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策略。但合理并不等同于合规,更不意味着可以借此实施“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误导性标注。部分产品中普通牛奶的添加比例甚至高于水牛奶,却仍然以“稀缺、高端、天然”为卖点进行高价销售;更有企业将“水牛”注册为商标,使消费者误以为购买的是纯水牛奶,实则主要成分仍是普通生牛乳。这类行为已明显越过合理经营边界,触及法律与诚信的双重红线。
部分企业热衷于在商标设计和配料标示上“打擦边球”,却不愿在产品实质和工艺上下真功夫,这是一种价值观的错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企业涉嫌故意造假、虚标成分,存在试探监管底线和消费者容忍度的倾向。此类做法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权益,也严重阻碍行业健康发展。若不能及时严厉惩处、以儆效尤,恐形成负面示范效应,被其他小众乳品乃至食品品类效仿,导致行业乱象蔓延,届时治理难度和市场混乱程度将大幅加剧。
水牛奶之所以能够实现市场溢价,根本在于消费者对其“稀缺性”和“高价值”的品质认同。一旦信任瓦解,整个品类将面临口碑崩塌的风险。若纵容此类乱象蔓延,不仅会引发消费者大规模抵制,还可能招致监管强力介入,使尚未成熟的小众奶市场陷入寒冬。
要让小众奶赛道走出当前困境,不能仅靠消费者自行“避雷”,而需企业、监管和社会三方协同发力。企业应摒弃“赚快钱”的短视思维,真正投入资源优化养殖、提升工艺,靠产品力赢得市场,而非依赖营销话术和概念炒作。监管部门应加快构建针对水牛奶等特色乳制品的标准体系,推动地方标准中关键条款向强制性国标升级,明确水牛奶的原料构成、比例标注等核心要求,同时加强市场抽检与违规处罚,让标准真正落地成为“硬约束”。
在社会层面,舆论也应保持理性:批评应精准指向违规企业,而非全盘否定水牛奶品类;消费者教育也需及时跟上,帮助公众识别产品优劣、理解合理价位,避免因个别企业失信行为而导致整个品类被误伤。媒体和行业组织可通过科普宣传,提升消费者读取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的能力,推动市场走向信息对称和理性选择。
水牛奶的兴起,源于消费升级背景下人们对精细化、个性化乳制品的追求。这一需求本应成为行业创新升级的动力,而不应被某些企业异化为牟取暴利的“幌子”。诚信是企业立身之本,标准是行业成长之基。只有企业守好品质底线,监管筑牢规则防线,公众保持理性判断,小众奶才能真正摆脱“虚假宣传、短期逐利”的发展歧途,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健康跨越,在中国乳业中赢得真正的一席之地。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