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走程序”当作懒政怠政挡箭牌

2025-09-19 15:45:52 作者:胡喜庆

“解释”本是沟通群众、说明情况的方式,可一旦变成“惯性”,就成了回避责任的“软抵抗”。有的干部面对群众诉求,先忙着找理由:“政策就是这么规定的”“不是我不办,得按流程来”;把“解释”当“免责金牌”,却绝口不提“怎么解决”;有的部门遇到问题,习惯“层层转发”“开会部署”,文件发了、会议开了,就算“有交代”,至于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否缓解,全凭“运气”。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有人把“去向牌”当成懒政“挡箭牌”|服务型政府|懒政怠政|机关工作人员_新浪新闻

据媒体报道,一些群众到政府部门去办事,一个程序走了几个月,还不见结果。“走程序”,本应是确保工作规范、权责明晰的必要环节,是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体现。当“走程序”被异化为不作为、慢作为的挡箭牌,成为推卸责任、逃避难题的借口时,其初衷便被严重扭曲,成为横亘在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无形壁垒。

对前来办事的群众,有的基层干部喜欢用“正在走程序”的话术敷衍群众,这样的官僚主义的新套路存在于少数基层干部处理群众事务的日常工作中。在现实中,基层干部向前来办事的人员表示“得走程序”时,有的确实是职责范围内无法解决,需要层层请示、报告等走办事程序才能解决,但也有基层干部存在作风拖沓的情况,常常意味着较为漫长的等待。

其实,基层干部遇到在职责范围内无法解决的棘手的事情,主动向上级请示或者请求上级予以具体指导,尽快帮忙解决才是正道。否则,一味以“走程序”敷衍群众,难免会让一些本该及时处理的群众工作错失最佳处理时机,甚至再也没有下文,让推进陷入被动,这样不担责不作为更令人可恶。

基层干部总拿“走程序”应付群众,无非是推诿职责,更是在敷衍民意。群众前往政府部门办事情,他们抱着能够解决好问题的希望而来,基层干部理应看到其背后的民生诉求。基层干部热情接待和服务群众,可以听到第一手的民情,建立与群众“零距离”的沟通渠道,办好群众期待的事情,可谓“一举三得”。

群众前来办事,需要基层干部切实负起责任,做到民有所需,就有所应,能够解决的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人员去落实,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向群众解释,群众也会谅解。可以设想,如果基层干部都以“走程序”去敷衍群众,相关工作就停滞不前了,如此懒政作风能让群众满意吗?

让办事群众带着希望而来,需要基层干部勇于担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做好自己分内之事,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而对惯于拿“走程序”说事的干部要加大警诫力度,必要时予以公开处置,真正让不担责不作为的“走程序”干部下课。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