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五共”治理机制 构建“活态传承”体系——汉中市留坝县非遗老技艺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5-09-19 15:47:59 作者:记者 胡文韬

汉中市留坝县江口镇洪武村依托本土非遗资源,创新推行“五共”治理机制,构建“活态传承”体系,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融合与全民参与的多元实践,打造“一轴三区”文化空间,将舞狮、采莲船等传统民俗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形成“文化反哺产业、产业滋养文化”的良性循环。

洪武村位于江口镇东南部,距镇政府2.5公里,下辖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37户453人,其中党员25名。该村以非遗舞狮活态传承为核心,规划建设非遗文化轴与“一轴三区”空间格局,即:沿主干道打造非遗展示区、生活美学区、互动体验区,串联5处文化节点和15户美学示范户,形成“视觉+触觉”沉浸式场景。通过“可游、可学、可购、可娱”的文旅动线设计,既延续采莲船、舞龙等传统民俗的“形”,更传承舞狮的“神”,实现非遗保护与乡村建设同频共振。

创新“五共”治理机制  实现非遗共传承、治理高效能

洪武村将非遗传承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构建“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有效激发村民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形成非遗传承与乡村治理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一是共商定策,群众“点单”塑方向。改变“代民做主”的传统方式,建立“群众点单、组织接单”响应机制,召开6场非遗专题协商议事会,收集村民关于非遗活化、环境整治、庭院改造等意见建议46条,梳理形成符合村民意愿和家庭实际的“一户一策”微改造方案,推出布鞋工坊、竹编小院等特色场景,实现“我的家园我设计”。二是共治塑形,党员带头优环境。充分发挥党员带头和志愿引领作用,由村内25名党员牵头,组建环境整治与文化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集中行动40余次,清理废弃坑塘3处,整治乱堆乱放及闲置公共空间12处,打造“莲船映画廊”“狮步梅桩阵”等文化景观,实现环境提升与非遗展示有机融合。三是共建兴文,变废为宝活传承。秉持“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理念,引导村民以智慧巧思激活闲置资源,将废弃苹果窖改造为“狮跃留影壁”,将山体旁的旧窑洞打造成“醒狮文化馆”,在护坡石坎绘制“莲船映画廊”。此外,村民还自发设计“狮步梅桩阵”,既满足日常训练,也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感,推动实现非遗从“静态陈列”走向“活态体验”。四是共管提效,积分激励促长效。创新引入“积分制”管理,设立“非遗积分银行”,将参与非遗活动、庭院维护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并进行奖惩,让文化建设由“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有效提升管理精细化与长效化水平。同时,成功培育以“90后”“00后”为主的第五代舞狮传承梯队,推动“洪武非遗研学之旅”线路开发与运营,初步形成“传承—体验—消费”良性闭环。五是共享惠民,文旅融合促增收。着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非遗引流,带动农家乐、民宿、垂钓、文创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业态发展。相关产业已吸纳本村劳动力22人,年人均增收超1000元。村集体将部分收益反哺非遗保护事业,如购置舞狮装备、奖励优秀传承人等,形成“文化带来效益,效益滋养文化”的良性循环。

构建“活态传承”体系  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聚焦舞狮、采莲船等核心项目,构建“可感知、能触摸、促参与”的现代传承生态。一是空间赋能,文化浸润日常。沿主干道打造“舞狮文化轴”,设置瑞狮卷轴烟囱、非遗触摸墙,游客可体验狮头制作、学习梅花桩技巧;村巷转角绘制采莲船壁画长廊,聆听由本地村民用方言演唱的原生态“莲船调”。这种全方位、沉浸式的空间营造,使非遗文化摆脱节庆展演的“昙花”模式,真正融入村庄日常肌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二是IP赋能,传统时尚表达。推出“国潮非遗”系列文创,将传统舞龙、舞狮形象与“哪吒”动漫IP相结合,打造“哪吒非遗”主题墙绘;深度开发绣有狮头纹、莲船纹样的“国潮布鞋”等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对接,打破传统文化“老气”“过时”的刻板印象,以时尚表达拓宽消费市场。三是节庆赋能,全民参与传承。建立“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机制,在重要节气开展非遗文化节,扩大群众参与面,极大调动了全民热情。目前,“洪武舞狮”已成功入选非遗名录,培育传承人12名,吸引青少年参与研学体验超500人次,古老技艺在年轻群体中生根发芽,焕发出新的活力生机。

深化“文化反哺”模式  拓展非遗价值转化路径

通过“非遗+”融合发展,构建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一是激活“庭院经济”,让老手艺成为致富新门路。村集体积极鼓励支持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发展特色微业态。在“一户一策”改造方案指导下,原有的15户美学示范户依托传统手艺发展布鞋工坊、竹编作坊等特色业态,实现“足不出户、增收致富”,示范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让“老手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饭碗”。二是做活“研学经济”,推动非遗传承与教育深度融合。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空间,打造非遗研学基地,开发舞狮体验、布鞋制作等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3000人次,既带动集体经济,也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为非遗传承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培育“共享经济”,促进资源整合与业态共生。建设共享工具房、非遗工坊等公共空间,激发创新活力,通过这些共享平台,形成了“文化展示—体验消费—产业反哺”完整链条,有效带动垂钓休闲、农家餐饮、民宿住宿、手工艺品销售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增强村庄经济韧性与活力。

洪武村的实践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通过“五共机制”激活群众主体性,以“活态传承”焕发文化生命力,以“文化反哺”培育产业新动能,成功走出一条人文经济共生、治理效能提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责任编辑:汉中

扫一扫分享本页